作者简介:郑蕾,女,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担任校广播台播音员,曾获校三好学生称号及湖北省第29届“一二•九”诗歌朗诵大赛一等奖,并获博雅奖学金和城环学院韩晓利奖学金。现签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大学的时间总是过得比我们想象还要快,回忆起大学四年,没什么抱怨,亦没什么遗憾。喜欢什么就去做,这是我大学四年最问心无愧的事。
学生工作:有舍有得
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对校园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于是我报名了一个又一个的学生组织:校学生会、院学生会、年级学生会、广播台、院艺术团……也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我的面试竟然全部通过了,懵懵懂懂的我也不懂得取舍,于是大一上学期我就过着忙碌而疲惫的生活。每天穿梭在教室、各种学生组织和宿舍之间,跑各种活动、参加各种例会,还要参加广播台每天早晚的练声。
大概大一一年唯一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把工作、学习和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然后利用琐碎的旅行、看书、游荡。到了大三,担任起广播台协理职位的我,肩上更是有了更多的责任。
科研之路:路漫漫其修远
大一的忙碌和疲惫告诉我学习才是学生的天职,大二,我便把很多学生工作都辞了,只留下了校广播台播音员和院主持队长二职。这样一来,我的学习和工作才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为了让大学不留遗憾,于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创新创业科研立项,选择了一个接地气的课题,于是接下来的两年,我的生活又和户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里,无数次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多次和户部巷管人员交流,研究数据处理软件,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前前后后几十次的反复修改和核对,着实体会到学术研究的艰难和不易。
两年过后,科研项目顺利结项的时候,那真是有无尽的成就感,觉得那些折磨是值得的,科研教会了我不轻言放弃。
交换生活:充实多姿
大三下学期是考虑工作或是考研的关键时期,我却到台湾去当了一学期交换生。在台湾实践大学,没有选太多的专业课,倒是常常去蹭关于英语、旅游和民主的公共课。我常常在图书馆视听区看电影、写论文、做作业;学校里还有专门的英语学习室,里面有所有最新的英文杂志、CD和英文电影,也是在那,我提前写好了大四找工作时要用的英文简历。
我还报名了托业5月份的考试,备考的那几个礼拜,每天和高中生们一起,奋斗到闭馆歌曲响起,简直有种我是学霸的错觉。
我喜欢泡在公寓门前的台北图书馆西中分馆里,可以说台北市立图书馆西中分馆是我在台湾没有旅行的日子里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没课的时候八九点钟起床,走到西湖捷运站背后的小巷子里,吃上几十块台币的早点,再步行回图书馆一代就是一整天。
交换生活转瞬即逝,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却在这几个月里,见识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也听了许多台湾的求职宣讲,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了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求职路上:苦中作乐
大四开始几乎都没什么课,学韩语、日语、看书、摄影就是我大四的主旋律了。到了十月份,一份份的简历投出去,一场场的笔试、面试,最后签下工作也算水到渠成了。其实那个时候自己很着急,打电话给我姐说还没收到offer,我姐安慰我“纵使收到一百份offer,最后能签的也只有一个,何况秋招才刚刚开始,何必着急呢?”想来也是,找一个自己认定的行业,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当我面试华为的时候,没有任何的杂念和顾虑,最后成功签约。
最后,我想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22K是台湾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约合人民币4400元左右),22岁是我们大多数人大学毕业时的年龄,或许这这个数字代表着我们学生时代的结束,或许我们毕业的收入或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字,但是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崭新的。不安于现状、不抱怨将来,祝所有毕业生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点评:【成功大学始于选择】
大学生活本就是多彩多姿的,然而正是这种斑斓绚丽,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不知该走向哪里。迷失的生活是可悲的,不迷失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清晰的目标+科学的时间管理+坚定的执行力=成功”,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学会选择。
(学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郎东鹏)